放眼望,“綠色長城”萬里長
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風光。新華社發(fā)
新疆柯柯牙景色。新華社發(fā)
在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qū),治沙工人用草方格壓沙。新華社發(fā)
內蒙古阿拉善盟在治沙過程中使用無人機調運稻草。新華社發(fā)
遼寧彰武縣德力格爾景區(qū)風光。新華社發(fā)
【記者觀察】
編者按
西起新疆、東至黑龍江,昔日橫跨大半個中國的萬里風沙線,如今筑起牢固的“綠色長城”:瞧,塔克拉瑪干沙漠戴上了“綠圍脖”、科爾沁沙地正重現草原風光、黃河“幾字彎”逐漸展現“金沙藍海綠洲”的美麗畫卷……
播種綠意40余載,中國的西北、華北、東北大地上,“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下簡稱“‘三北’工程”)重點治理區(qū)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本期我們走進“三北”工程區(qū),共同感受這“綠富同興”的壯美畫卷。
連綿沙丘披新綠
本報記者 尚杰 王冰雅 本報通訊員 李婧
6月的風掠過祁連山脈,河西走廊上的連綿沙丘已被片片新綠覆蓋。
甘肅武威市扼守河西走廊東大門,是巴丹吉林與騰格里兩大沙漠夾擊下的生態(tài)要塞,也是“三北”工程攻堅戰(zhàn)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zhàn)的前沿陣地和主戰(zhàn)場。
“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固風沙。”武威市林業(yè)和草原局局長楊昆山介紹,近年來,武威市全力推進復綠固沙、綠洲擴容和鎖邊防護。截至目前,已累計治理重點風沙口268個、風沙線490公里、沙化土地1111萬畝,推動全市風沙線整體回退10至30公里,荒漠化程度實現從“極重度”到“中輕度”的歷史性轉變。
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堅守和努力?
三代人接力鏖戰(zhàn),染綠三十萬畝沙海
站在一棵超過40年樹齡的白榆樹旁,八步沙林場副場長、二代治沙人賀中強指著腳下的土地說:“50年前這里只有黃沙,現在梭梭、花棒、檸條、沙木蓼、榆樹都在這里扎了根。”
八步沙,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是武威市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20世紀60至70年代,這里寸草不生,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西南方移動,威脅周邊村民的生產生活。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土門鎮(zhèn)6名村民挺進八步沙,靠著幾把鐵鍬、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開始治沙造林。
治沙靠的不僅僅是決心。“六老漢”摸索總結出了“草方格固沙、灌木定沙、喬木鎖沙”的科學經驗。“先用稻草方格固定沙丘,在格中栽植梭梭等灌木,待腐草成肥后補植抗旱喬木,形成天然降水滋養(yǎng)的立體屏障。”古浪縣林業(yè)和草原局局長張連魁說,“這種‘喬灌草’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形成完整的防護屏障,能將沙地牢牢鎖住。”
經過“六老漢”三代人的努力,共完成治沙造林30多萬畝,建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昔日風沙遍野的八步沙涌現出了7.5萬畝的綠洲,管護區(qū)內林草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
綠色奇跡的背后,離不開科技支撐。在4月結束的壓沙植樹工作中,由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研制的手扶式沙障機再立新功,借助這一不斷改良的機械,壓沙效率持續(xù)提高。賀中強告訴記者:“原來靠人力,一人一天最多只能壓沙一畝地,現在使用機器,熟練工一天就能完成五到六畝地。”
林場第三代治沙人郭璽在林場內操作著無人機:“我最近考上了無人機駕照,以前要開車跑一天的巡護工作,現在用無人機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
技術在進步、裝備在更新,但不變的是“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而這種精神已經融入武威生態(tài)治理的血脈中,激勵著新一代治沙人在風沙線上續(xù)寫綠色傳奇。
三道防線織密防護網,逼退兩大沙漠合攏
走進民勤縣收成鎮(zhèn)興隆村義務植樹基地,2100多畝的土地上,80多萬棵梭梭樹正舒展新綠。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片綠,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們種下的。
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三面都被沙漠包圍,曾因風沙肆虐、荒漠化占比超90%,而被預言“10年內徹底消失”。民勤兒女經過40余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今年3月,民勤縣土生土長的95后小伙仲麟發(fā)起了“請到民勤種棵樹”公益活動。沒想到,借力綜藝節(jié)目和互聯(lián)網熱度,活動吸引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他們掄起鐵鍬加入治沙大軍,一待就是一兩個月。
志愿者們的熱情也感染著熱情淳樸的民勤人。他們騰出賓館酒店,組織送餐隊伍,感謝著志愿者們的付出。截至目前,“請到民勤種棵樹”公益活動吸引了4.1萬名志愿者參與,共栽種下152萬多棵沙生植物,治沙面積達4500畝。
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是民勤縣的一大創(chuàng)舉。近幾年,借助“互聯(lián)網+防沙治沙”新模式,民勤縣累計建成公益林基地46個,吸引志愿者義務治沙造林11萬畝。
其中,“四方墩”公益治沙造林基地最大,治理面積達6萬多畝。走進基地,平坦的梭梭林中一個高大的沙丘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主導建設的返鄉(xiāng)青年馬俊河說:“這是民勤縣最大的沙丘,2016年到2020年,這個沙丘南移了30米,2020年我們重鋪草方格沙障,結合梭梭種植,這個沙丘終于被固定下來。”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縣林草局負責人介紹:“我們分別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和騰格里沙漠西緣建設防風固沙鎖邊林草帶,在綠洲邊緣建設防風固沙控塵林草帶,通過三道防線外阻流沙入侵、中固沙丘移動、內控粉塵擴散,收到了良好效果。”
5月底,民勤縣宣布,總長380公里的環(huán)綠洲鎖邊防護林帶閉環(huán)圍合。這條總面積215萬畝、寬1到20公里不等的鎖邊林帶,構筑起民勤內部綠洲居民生產、生活的一道防線。正是這條弧形綠帶,將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隔開,逼退了它們的合攏。截至目前,民勤縣累計完成工程治沙130萬畝,封沙育林草325萬畝,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261萬畝,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縮減”。
三個空間綜合利用,光伏治沙雙豐收
距涼州城區(qū)30公里,九墩灘光伏治沙示范園區(qū)內,排列成行的光伏發(fā)電板向騰格里沙漠深處延伸。在這里,藍色的光伏板不僅是清潔能源的生產者,還是抵御風沙的“鋼鐵衛(wèi)士”。板下,一簇簇四翅濱藜長勢喜人;板間,散養(yǎng)的羊群悠閑吃草,構成一幅“藍綠交織”的生態(tài)畫卷。
九墩灘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常年受風沙侵擾。采用傳統(tǒng)的造林治沙、沙障壓沙等方式雖然能緩解風沙危害,但難以解決生態(tài)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從2021年開始,涼州區(qū)搶抓國家打造河西地區(qū)千萬千瓦級大型風光電基地戰(zhàn)略機遇,摸索出了“板上發(fā)電、板間養(yǎng)殖、板下種植”的新模式,實現生態(tài)與經濟、治沙與致富共贏。
也是從那一年開始,華電50萬千瓦、三峽能源20萬千瓦、特變電工15萬千瓦等光伏治沙項目接續(xù)破土動工,讓九墩灘開啟了“向光而行”的轉型之路。
“目前園區(qū)在建及建成項目總裝機容量850萬千瓦,已并網160萬千瓦,去年發(fā)電量18.75億千瓦時。”甘肅武威園區(qū)投資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克偉說,項目實施的同時已累計完成光伏治沙7.26萬畝,待園區(qū)建成后,可完成光伏治沙50萬畝,占涼州區(qū)沙漠面積的18.38%。
在實施的過程中,涼州區(qū)還摸索出了兩種不同的光伏治沙模式。張克偉介紹,一種是固定支架光伏模式,在光伏板間設置草方格沙障,根據板間距栽植單排或雙排梭梭、花棒等灌木,空地播種沙蒿、沙米等沙生植物,增加植被覆蓋度,保護地表不被風蝕;另一種是高架立體光伏模式,利用高架立體光伏板下3到4米的空間,種植高蛋白牧草四翅濱藜并嫁接藥材肉蓯蓉,配套散養(yǎng)雞、羊等禽畜吃草除蟲,實現“產業(yè)多層化、生態(tài)多樣化、效益多元化”的多贏目標。
從八步沙“六老漢”三代接力,到民勤青年帶動社會力量參與治沙,再到涼州區(qū)光伏治沙的“藍綠交響”,武威人用智慧和堅韌筑起了一道道綠色屏障,更讓生態(tài)文明的種子在人們心里扎根、發(fā)芽……
科技治沙效率高
本報記者 張勝
廣袤的“三北”工程區(qū),一場科技與沙地的持久戰(zhàn)正在激烈進行。一大批落地推廣的新品種、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新模式,為助力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zhàn)提供了新動能。
科技特派隊下沉一線
仲夏時節(jié),位于黃河“幾字彎”頂端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新華林場綠浪翻滾,滿目蔥蘢。2023年6月至今,殲滅5000畝沙地,栽植植被265萬株,建成全國防沙治沙試點林場,林草覆蓋率由2023年的65%增長到88%……新華林場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中國林科院的科技助力。
近年來,來自中國林科院的科技特派隊下沉一線、承包地塊,聚焦“三北”地區(qū)水資源承載力、退化林修復、風沙口治理等關鍵核心問題開展科技攻關,以科技全面支撐“三北”工程攻堅戰(zhàn)。
在內蒙古磴口,一臺臺治沙機械在沙漠中穿梭作業(yè)。手扶式沙障機、雙工位網膜沙障鋪設機、網式沙障鋪設機、灌草種子噴播機等先進治沙機械裝備,降低了人工成本,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據悉,機械化治沙已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沙化嚴重區(qū)域廣泛應用,累計治理沙化土地超34萬畝。
中國林科院研究員周建波介紹,目前“三北”工程機械治沙造林比例近50%。“以機械化為核心的先進實用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助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zhàn),為筑牢祖國北疆生態(tài)安全屏障提供硬核支撐。”周建波說。
在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zhàn)片區(qū),中國林科院生態(tài)所科研團隊成功繪制出我國首張東部沙地溫帶稀樹草原分布圖,首次提出我國東部沙地治理應遵循“二六二”格局,即木本植物19%、草本植物61%、裸沙20%,為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生態(tài)修復找到了“定沙神針”。
組織專家開展資源本底調查,發(fā)布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核算報告,創(chuàng)新提出打造“三北”地區(qū)生態(tài)產品價值實現先行區(qū)示范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建議報告……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yè)實驗中心提供的技術支持,如今正在這片大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從寧夏中衛(wèi)的“干字杵”植苗工具,到新疆民豐縣的智能機器人,再到內蒙古沙漠中轟鳴的立體固沙車,科技的力量織就的“大網”正將流動的沙丘鎖入綠色屏障。在科技之力的加持下,茫茫沙海正變?yōu)橐鹨鹁G洲。
荒漠化防治經驗走向世界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1994年簽署《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以來,我國積極履行《公約》。
中國林科院一直承擔著我國履行《公約》的相關科技支撐工作:積極支撐“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健全中阿中心組織架構及運行機制;籌建專家委員會和中阿荒漠化治理網絡,推進與非洲共同發(fā)展“綠色長城”伙伴關系;牽頭承擔支持蒙古國“種植十億棵樹”計劃暨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準備性技術研究任務等。
多年來,一大批中國科學家代表,長期參與科技治沙工作,服務荒漠化公約履約工作,既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荒漠化防治成效,也向全球推介荒漠化防治“中國經驗”。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來,依靠防沙治沙新技術新成就,科學、系統(tǒng)、綜合的中國防沙治沙經驗正在走向全球。
“在科學治沙的同時,我們還要進一步講好中國治沙故事,向世界各國生動展示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盧琦說。